講得好像跟老米(?)很熟似的……,其實,並沒有!!!!!對他的了解,也只有名字—米開朗基羅而已XDDDDD(好欠揍!!)
臺灣的特展只要是台北市而且有平日的時間,大多都儘量去走走,老米的特展既然都從文藝復興的時代、廣大歐洲的土地遠道而來怎能不去拜見一下?!只是我的忘性大過記性,剛出了博物館的門也通常忘差不多了!!(這有什麼好得意的???)我一向對展覽的人潮很恐懼,人一多,不僅展覽的內容看不到,阿雜的心態也不能完全融入藝術的氛圍中。但是,當天去的時候,很奇妙的,人並不太多柳~
我喜歡1個人逛特展,大多因為我會租導覽來聽,講得好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就像當年的梵谷特展一樣),一般來說,展區的導覽有定時群眾導覽、租借機器、中華電信導覽3種服務。定時群眾導覽免錢,有義工帶著大家解說,只是人一多一吵雜幾乎什麼都聽不到;機器租借是押證件,租金100元(這次漲到110元),展覽完後歸還機器,但是我就曾經把機器放在包包裡帶回家;而中華電信的導覽是只有中華電信用戶才可以用,用手機輸入特定號碼,用手機聽就可以了,導覽的費用跟租機器是一樣的,納入電話費帳單內一起繳交,而且在24小時內可以無限次播放,我因為是中華電信用戶,所以通常都用第3種來聽導覽。這次的特展比較特別,多了個手機APP的方式(限iphone),花點小時間下載APP,只要不刪掉,隨時都可以再回顧,還算不錯,費用只比租機器多了10元喔。
每個導覽解說都有圖片顯示,不用擔心出了展場後會搞不清楚所說明的是哪個展覽內容。
在進場參觀時,服務人員特別說了,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閃光燈,疑?這次怎會讓人拍照???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展出的作品除了書信、素描等是真跡,其他雕塑、濕壁畫大多都是摹作……ㄜ~頓時沒FU~,但也沒法!雕塑都是大理石刻的,很難運來柳!!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的三大巨匠之一。13歲就在藝術家的工作室作學徒,開始學習到濕壁畫及雕刻的基本技巧,15歲就有第1件傳世的作品(真的是天才來著!!),作品多元,從雕刻、繪畫、建築、甚至詩詞的領域,一生都在藝術與文學的波滔中遊走
人是用頭腦作畫,而不是用雙手-by米開朗基羅
展場也特別展示當時藝術家工作室狀況,學徒除了一些藝術用品的準備工作外,最重要的功課是衣服皺褶的描繪(左下,布摺模型),提升3度空間中光影變化掌握,賈迪殘軀(右下)則是素描雕塑的範本。亞爾伯提帷幕(右上)訓練透視法技巧。
眾多素描手稿,顯示了老米為了各種作品所下的功夫
釋放石塊中禁錮的靈魂
「半人馬之戰」是老米17歲的作品,是描述希臘神話西波達米亞公主新婚時,遭受喝醉的半人馬酗酒鬧事爆發衝突的故事,但這件浮雕作品中卻沒有任何半人馬獸,而是採用各種扭曲糾纏男性人體的形象來表現出打鬥的混亂,或深或淺,層次分明的雕刻,使得受光面與陰暗處形成強烈對比,看著這件作品裡面的人體有如大海波浪湧來之感。正品存於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翡冷翠。
「聖殤」,老米完成時才23歲,原本生硬的大理石,老米卻處理得有光滑且柔軟,這件作品異常的安靜,令人窒息的安靜,有點像得知至親離世時,那1秒的靜默,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深沉的悲痛……,正品存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雖然展出的是原作的石膏複製品,有著近100%的相似度,但我想原作的情感表現與感受、精隨應該比複製品還來得震撼!!
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大殿中的「聖殤」(照片來源:http://www.bluffton.edu/~sullivanm/italy/rome/stpeters/pieta.html、http://triviumproject.com/artist/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1)
聖母胸前的袋子刻有老米的簽名,是老米唯一有簽名的作品(照片來源:http://thecoincidentaldandy.blogspot.tw/2011/01/serene-beauty-profound-sorrow.html)
「大衛像」可以說是最舉世聞名的作品之一了,大衛是希臘神話中戰勝巨人歌利亞的英雄,老米眼中的這位英雄,沒有攜帶誇張武器或勝利者的愉悅、驕傲、華麗,反其道而行的表現出大衛在看到巨人歌利亞的表情眼神及緊繃的體態,他認為大衛之所以能成為英雄,是因為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意志,而在大衛的面部表情中一一將這些表現了出來。(原來大衛像的瞳孔是愛心型的XDD)
置放於義大利翡冷翠學院藝廊的原作,高5.5公尺、重5000多公斤(照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A1%9B%E5%83%8F、http://art.chinaluxus.com/Vis/20100818/13465.html)
左邊是「隆達尼尼聖殤」老米過世前未完成的作品 ,右邊「酒神」
真正的藝術作品不過是神聖完美的一道影子-by米開朗基羅
老米的除了雕刻外,另一項讓人驚豔的作品就是濕壁畫,濕壁畫是一種在牆壁上做工繁複的繪畫方式,老米在繪製西斯汀禮拜堂的「創世紀」時,也曾因不熟悉濕壁畫的繪畫方式導致失敗而敲掉重做,20公尺高的天花板,最後是老米1人完成的大作。
展場裡面請現代的藝大利濕壁畫大師Antonio De Vito重現當年的作畫步驟及作品
濕壁畫的繪製過程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10201048559199983&set=vb.439208199472431&type=2&theater
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照片來源:http://natekev.wordpress.com/、http://pictify.com/212465/michelangelo-buonarroti-volta-della-cappella-sistina)
「創世紀」中最著名的視覺焦點「創造亞當」(照片來源:http://www.steveartgallery.se/sweden/picture/image-56704.html)
22年後,60歲的老米再次接下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整片牆面的大工程,花了7年的時間,完成了「最後的審判」(照片來源:http://allhands-ondeck.blogspot.tw/、http://www.fotopedia.com/wiki/The_Last_Judgment_(Michelangelo)#!/items/flickr-5388358235)
藝術與建築同登不朽
大師終究不會只有區區1、2項創舉,藝術家也涉獵了建築,老米本身也是位建築師,聖彼得大教堂圓頂是老米的設計,只是在經過50年的規劃與建設,在老米死後才興建完成。(為什麼古人都這麼多才多藝?!TT)
寫這篇好累~XD,從4月初寫到5月(汗),主要是因為這次展出的作品大多為複製品,為了找實品的照片花了些時間,再加上不知是否沒FU的關係,有一搭沒一搭的寫著(寫到臺北的展覽都要結束了XDDDD,下一波在高雄窩,要看就到高雄吧!!XDDDD),這邊也只主要提到幾件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其他就沒多做說明了。
其實在找實品照片時,對於老米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真的感到很震撼,這是在這次的特展中無法體會到的,如果有幸,真的要實地走訪一番,去真正的感受一下,那份大塊、闊氣及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米開朗基羅特展FB https://www.facebook.com/michelangeloTW
米開朗基羅特展導覽手冊
米開朗基羅APP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5%BC%80%E6%9C%97%E5%9F%BA%E7%BD%97
延伸補充:中天新聞預見未來城市-濕壁畫畫家相關報導(旁邊還有介紹米開朗基羅的相關連結報導)http://www.youtube.com/watch?v=gQhvQswT6sc